淺草鯛魚燒體驗
・體驗製作日本人氣小吃「鯛魚燒」,由揉麵糰開始並選擇喜歡餡料,親手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滋味!
・提供紅豆粒、卡士達醬、起司等超過10種以上的餡料,烤製6份「鯛魚燒」後可即可當場享用。
許多遊客到日本觀光,有一大目的就是為了品嚐豐盛的日本美食料理,文內一口氣整理了各大美食網站、美食節目推薦的必吃餐飲,從最基本的壽司、拉麵、燒肉,到抹茶甜點與下酒菜通通都有介紹,往後重啟日本自由行時不防參考本文內容,安排一場充實精彩的美食巡禮吧!
說到日本的美食,多數人第一個會想到的就是將肥嫩生魚片放到醋飯上的「壽司」。事實上,關於壽司最早的紀錄可追溯回西元700年左右,當時因為還沒有冷藏技術,會特地加入比較多鹽份與醋以防止食材腐敗;要一直等到近百年來保冷科技進步,才演變成大家所熟悉的模樣與風味。
壽司的種類非常多,最常見的生魚片加醋飯組合又稱為「握壽司」(握り寿司),特別受歡迎的包括鮪魚、鮭魚等組合;至於用海苔將醋飯包起,上面蓋上魚卵或海膽等配料的則稱「軍艦捲」(軍艦巻き),這2種大約就佔了壽司一半以上的種類。
此外,利用油豆皮將醋飯包起來的稱作「豆皮壽司」(稲荷寿司),吃起來鹹中帶甜的滋味
深受小朋友喜愛;而將醋飯鋪上海苔並於中心處擺好配料,再以竹簾捲起來固定後切成段的稱為「卷壽司」(巻き寿司),並能再依照粗細分成「細卷」、「中卷」和最粗的「太卷」,亦是壽司店熱門的餐點之一。
在日本,壽司店可分成2種,分別是將盛好盤的壽司送到迴轉帶上,由顧客自行取用的「迴轉壽司」,以及經過點餐後才由師傅捏製並送上眼前的壽司專門店——稱為「板前壽司」(板前寿司)
2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價格,「迴轉壽司」多數從2貫壽司100日圓起跳,知名連鎖店包括台灣也吃得到的「壽司郎」(スシロー)、「藏壽司」(くらすし)和「HAMASUSHI」(はま寿司)等;而「板前壽司」價位普遍偏高,不過相對用料及服務也更講究,有機會不妨都去品嚐看看唷!
最令外國人觀光客最趨之若騖的日本麵食就非「拉麵」莫屬,每碗看似大同小異的拉麵其實都藏有很深的學問,以下就為大家簡單介紹日本拉麵的魅力!
決定拉麵好吃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於其所使用的「湯底」,日本拉麵湯頭大致可分為「鹽味」(塩)、「豬骨」(豚骨)、「醬油」(醤油)、「味噌」(みそ)等種類,其中像豚骨拉麵就集中於九州福岡一帶,而鹽味拉麵則以北海道函館最為出名。隨著各地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不同,會發展出別具特色的拉麵料理。
另外,廣義的拉麵還包括將麵條與醬料分開,吃的時候以麵沾醬的「沾麵」(つけ麺),以及將麵條冰鎮過再淋上冷湯的「中華涼麵」(冷やし中華),甚至還有結合奶油醬、青醬或番茄醬的洋風拉麵等,是一道有著無限可能性的麵料理。
希望拉麵美味更加分的話,絕對少不了各種配料們的助攻,多數店家都會自製半熟溏心蛋、肥嫩叉燒肉、再撒上一些平衡口感的青蔥或海苔片,抑或堆起如小山高的豆芽菜,打造驚人的視覺效果。
當然,覺得光吃麵還少了些什麼時,也可學日本人再加點煎餃、炒飯或炸雞等桌邊小菜,充分體驗在地人的飲食文化。
除了拉麵以外,外觀呈米白色而Q彈有嚼勁的「烏龍麵」(うどん),以及使用蕎麥粉並飄有淡淡清香的「蕎麥麵」(そば麺),又或是一到夏天就成餐桌主角、柔軟易食的「素麵」(素麺),亦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麵食。
不論是烏龍麵還是蕎麥麵,根據端上桌時的型態,還可再分成泡在熱湯裡的「湯麵」(かけ)與在瀝乾過的麵條淋上濃縮高湯的「涼拌麵」(ぶっかけ);至於同樣冰鎮過且放在竹簾上的麵條,可依據是否灑上海苔片,分成「MORI」(盛り)和「ZARU」(ざる)這2種,下回點餐的時候可以多加留意彼此間的不同哦!
和拉麵一樣,烏龍麵也會因產地不同,在外觀及口感上也會有所出入。日本當地盛傳香川的「讚岐烏龍麵」、秋田的「稻庭烏龍麵」、以及群馬的「水澤烏龍麵」為3大烏龍麵;另外像是愛知的「棊子麵」(きしめん)與富山的「冰見烏龍麵」(氷見うどん)知名度也相當高。
「讚岐烏龍麵」擁有剛剛好的粗細度與彈力,具備著配什麼都好吃的百搭特質;相對「稻庭烏龍麵」麵條細扁,煮過後呈現如象牙般的美麗光澤;而「水澤烏龍麵」富有嚼勁且愈咬愈甜的特徵,使其常被用來做成冷沾麵,旅客可充分享受咀嚼過程中麵條所釋放出的甘甜滋味。
關於日本3大蕎麥麵的候選眾說紛紜,較多數的意見傾向於長野的「戶隱蕎麥麵」(とがくしそば)、島根的「出雲蕎麥麵」以及岩手的「椀子蕎麥麵」(わんこそば)。
「戶隱蕎麥」不像一般蕎麥麵直接把一餐份的麵條堆成一座小山,而是刻意先捲好一口大小的份量並排於圓形竹藪上,擺盤較為獨特;「出雲蕎麥」顏色較深,因為將蕎麥粒的外皮也一起打磨製粉,香氣也比其他蕎麥來得更濃;小碗裝的「椀子蕎麥」常被拿來作為大胃王比賽的麵種,每年在岩手縣還會舉辦全日本大賽,吸引全日本的蕎麥麵愛好者前來挑戰。
有別於蕎麥麵與烏龍麵,「素麵」直徑偏細,外觀雪白,煮過後質地將變得十分柔軟,受到各年齡層的喜愛。其中又以兵庫的「播州素麵」、奈良的「三輪素麵」、香川的「小豆島素麵」為日本多數民眾所認知的日本3大素麵。
身為「播州素麵」代表的「揖保乃糸」,至今仍堅持以傳統的手工方式製麵,每一口都嚐得到製作過程之用心;「三輪素麵」則是日本素麵的始祖,細如髮絲卻又堅韌不易斷,是奈良必嚐的美食之一;「小豆島素麵」加入了麻油取代菜籽油,使麵體帶有一股淡淡清香,獨特的風味值得旅客前往產地香川縣一嚐究竟!
香嫩肥美的「和牛」料理,是許多觀光客旅日指定必吃的美食之一,到底有哪些美食與「和牛」相關,以下便為大家進行詳細介紹!
不少人會誤以為「和牛」就是產自於日本的「國產牛」,實際上符合「和牛」定義的僅有黑毛和種、褐毛和種、無角和種、日本短角種這4個品種的牛隻,當中又以「黑毛和種」佔了90%以上,知名的「松阪牛」、「米澤牛」、「宮崎牛」皆屬於此品種。
至於「國產牛」就沒有特別指定任何品種,只要是在日本出生長大的牛隻,或是從國外引進日本生活超過一段時間的牛,都能稱作是「國產牛」,當然和牛也不例外。
經過醬料或特殊湯底燉煮過的和牛,不只能保持肉質柔軟與鮮嫩,更將釋放自身的香氣到湯中,增添整道料理的風味。諸如「壽喜燒」或「涮涮鍋」都常加入切成薄片的和牛作為主食,前者享用時會另外打一顆生蛋作為沾醬,後者則可藉由增減涮肉的秒數來調整熟度,都是帶有濃濃和風的日本和牛料理。
想仔細品嚐和牛的美好滋味時,建議選擇以燒烤方式烹調的餐點。舉凡「牛排」(ステーキ)、燒肉(焼肉)或漢堡排(ハンバーグ)都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和牛燒肉」近年來人氣水漲船高,各式專門店如雨後春筍般地於各地展店。
來到和牛燒肉店,想吃清爽一點的話可選如「橫隔膜」(サガリ)、「牛肩肉」(肩ロース)等脂肪較少、口感較韌的「紅肉」(赤身)部位,至於想大啖肥嫩油花時,建議挑「牛舌」(タン)、「五花肉」(カルビ)等含有豐富油脂的品項,或是紅肉與肥肉交錯吃也很推薦唷!
日本既四面環海,又有寒暖洋流交會,坐擁了相當豐厚的海鮮資源,也衍生出多樣化的海鮮料理。像是將生魚片或炙燒過的海鮮豪邁地鋪在白飯上的「海鮮丼」,是許多「晨間市場」(朝市)必點的佳餚,又或者單純以醬油與芥末就能享受鮮美肉質的生魚片,也是許多日本料理店熱銷的餐點。
每到了秋冬時節,日本便會進入螃蟹季,如腳部細長肉質細嫩的「松葉蟹」、表面覆蓋紅色細毛身藏香濃蟹膏的「毛蟹」,以及被稱為「帝王蟹」的「鱈場蟹」等,都是饕客們捨得花大錢品嚐的日本海鮮美食。
飲食文化深受西方影響的日本,有著不少結合「和」與「洋」的新日本風洋食,乍看之下外觀或許與一般西餐別無兩樣,味道與調製方式卻可能大大不同,非常有趣。
如果想品嚐這類日本獨創餐點,可以到日本的連鎖家庭餐廳(ファミリーレストラン),又或者是比較復古的小喫茶店,也是很有趣的美食體驗唷!
「日式炸豬排」(トンカツ)的雛形其實是參考自西洋的「米蘭風炸豬排」,只是日本因為不習慣以豬油或奶油炸肉排,外加太細緻的麵包粉容易吸起過量油脂,故經過多番改良,演變成現在習慣用植物油與粗麵包粉油炸的型態。
不光是豬排,同樣呈扁平形狀的竹莢魚、雞腿肉在透過相同方式酥炸後,分別成為「炸竹莢魚排」(アジフライ)和「炸雞排」(フライドチキン)等與炸豬排齊名的油炸美食,2者甚至可在超商的熱食區就能購得,代表此類酥炸食品在日本國內有著極高的普及度。
雖然最早是起源於南亞一帶,但「咖哩」在日本卻是相當盛行的一道料理,從高級西餐廳到學校的食堂,幾乎都可見到咖哩出現在餐單當中,就連在超市都能買到各式不同的咖哩塊或調理包,要說咖哩是日本國民美食也不為過。
仔細觀察日本市售的咖哩將發現,包裝上會標示「甜味」(甘口)、「辣味」(辛口)、「中辣」(中辛)、「極辣」(大辛)等不同辣度。「甘口」咖哩的甜味通常來自於如蘋果、蜂蜜等帶糖分的食材,濃郁香氣伴隨微甜的迷人滋味,擄獲了許多怕辣人士與小朋友的心。
日本「蛋包飯」(オムライス)的原型來自於法國料理的「歐姆蛋」(オムレツ),不同的是歐姆蛋搭配的是一般的白米飯,不會另外再用番茄醬把飯炒成橙紅色。若想品嚐日本熱門的蛋包飯,人在關西時可至大阪的「北極星」,在關東時可到東京的「煉瓦亭」,推薦大家先筆記起來喔!
日本傳統的家庭料理標準組合為「1汁3菜」,就是3菜1湯再配碗白飯。菜餚通常是1款含肉的主食,另外2道則是蔬菜或醃漬物。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日本「定食」中有哪些常見的料理吧!
在日本,習慣稱呼以主菜蓋住碗內白飯的料理為「丼飯」,就算人在台灣或香港,也能到日系連鎖店「吉野家」或「SUKIYA」(すき家)輕鬆享用如「牛丼」、「親子丼」等最基本的丼飯料理。享用時如果覺得都是同一個味道有點膩,亦可再撒上一些「七味粉」或是「山椒粉」增添風味,或是再加點起司或生蛋拌進飯裡也很美味唷!
日本傳統的燉煮料理顏色多半偏茶色,這是由於在烹調過程中大量使用了醬油與「味醂」(みりん)調味,吃起來鹹中帶甜的溫和口感,和熱騰騰的白飯可說是天作之合。
舉凡日劇中常登場的「馬鈴薯燉肉」(じゃが肉)、超商也買得到的「關東煮」(おでん)、以及居酒屋定番的「煮牛筋」(牛すじ煮込み)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傳統燉煮和食。
日本傳統的「燒烤料理」不太需要用到大量油份,給人比較健康、養生的印象。像是和式早餐必備的烤鮭魚,就是單純將鮭魚片置於烤爐中加熱,最後以鹽巴簡單調味;定食屋的「生薑炒豬肉」(豚の生姜焼き)也大多是直接以豬肉本身的油脂炒製,吃起來對身體也比較沒有負擔。
旅日的美食巡禮途中,想在大魚大肉間穿插一點少油的餐飲時,就會推薦選擇這類簡單卻好吃的和風燒烤料理,讓腸胃休息一下。
「1汁3菜」的「汁」,指的就是熱呼呼的湯品!除了大家已經很熟知的「味噌湯」(みそ汁),飄散誘人甜香的「豬肉湯」(豚汁),乃至以熱茶沖泡的「茶泡飯」(お茶漬け),也都是日本特有的湯料理。和燒烤料理一樣,日本傳統湯品也少再額外添加重口味的調味料或油份,比起西洋濃湯,味道上也相對清爽許多。
比起單純用瓦斯爐火加熱,使用木炭烤製的料理都會再多一道迷人的焦香味,另隨著調味方式不同,嚐起來的滋味也將不一樣。
例如「白燒」(白焼き)就是在不沾醬料的狀況下直接以炭火燒烤,更能直接享受肉質本身的鮮味;「蒲燒」(蒲焼き)則是在表面先刷上帶有糖分的醬油,經炭火一燒便釋放甘甜香氣,光是聞了就令人食慾大開。
日本在每年7月中到8月初,會有1天被列為「土用丑日」(土用の丑の日),民眾習慣於這天品嚐鰻魚料理,期待藉由其豐富的營養成分,恢復被炎熱天氣所消耗掉的體力。據傳此習俗源自於江戶時代鰻魚屋所實踐的行銷手法,演變至今已成為日本夏天的風物詩之一。
日本各地串燒店林立,能從小串數開始點起而不怕吃不完,也是其魅力之一。串燒店使用的肉以雞肉為主,偶爾會出現豬五花或牛舌等其他肉品,在地人習慣一口吃肉、一口喝酒,好不暢快!
來到串燒店,建議可從「腿肉」(もも)、「胸肉」(むね肉)等比較不易踩雷的基本款開始點起;若喜歡帶有嚼勁的肉,則可選「雞胗」(すなぎも)、「軟骨」(なんこつ)等偏硬的部位;最後也別忘了點「雞肉團子」(つくね),每家店調和的肉與醬料比例都有所不同,味道也會很不一樣喔!
和上文提到的炸豬排或可樂餅不同,天婦羅的麵衣使用的原料為小麥粉與雞蛋,炸好後的外觀呈現金黃色的色澤,食用前習慣沾取被稱為「天TSUYU」(天つゆ)的專門醬料,亦可視習慣加入蘿蔔泥或生薑泥襯托天婦羅食材本身的風味。
可做成天婦羅的食材亦十分多元,海鮮類包括鮮蝦、烏賊、牡蠣等都很常見,另外像蓮藕、茄子、南瓜等蔬菜類也很受歡迎,近年來更出現炸起司塊、炸冰淇淋等新穎的天婦羅,推薦喜歡嚐鮮的遊客挑戰看看!
冬天寒冷的天氣就靠吃鍋來暖身吧!日本的鍋料理種類繁多,會因為各地盛產的食材與飲食文化差異,展現不同的面貌。像是九州福岡流行的就是重口味的「牛腸鍋」(もつ鍋)、北海道石狩一帶則因地理位置靠海,使該地盛產的鮭魚成為傳統鍋物「石狩鍋」的主角。
另外像「相撲鍋」(ちゃんこ鍋)起源於相撲業界,以大份量、高蛋白質與膠質的食材為特徵,在吃完料後還會再加入寬粉或白飯把湯汁也掃得一乾二淨,適合多人一起分享。
參觀祭典或是逛日本的路邊攤小吃市集「屋台」時,少不了的就是香噴噴、熱騰騰的各種鐵板料理,是價格便宜、飽足感又高的人氣庶民美食,那扎實的質地與濃郁的調味,保證吃過一次就會讓人上癮!
外觀上相似度極高的「大阪燒」(関西風お好み焼き)、「廣島燒」(広島風お好み焼き)、「文字燒」(もんじゃ焼き),實際上在做法與配料都有所不同。
「大阪燒」的製法很單純,就是將調和好的粉漿、蔬菜、肉片一起放到鐵板上煎熟,淋上醬汁與美乃滋即可;「廣島燒」則要先從底部的餅皮開始煎起,再往上疊加蔬菜和肉類等配料,接著將整片翻面並放到一旁炒好的炒麵上,最後再翻一次面又放到煎好的荷包蛋上,重重步驟考驗了師傅高超的翻炒技術!
「文字燒」一開始會將麵糊與炒料分2碗裝,先下炒料炒到一定熟度後,在中心部分用小鏟子隔出一個圓形空間將麵糊往裡面倒,直到整體被鐵板加熱成固狀為止即可開動。和大阪燒或廣島燒相比,文字燒表面比較平坦,附著在底部的鍋巴焦脆香酥,令人欲罷不能!
源自於大阪的「章魚燒」(たこ焼き),從過去最基本的醬油與美乃滋組合,到現在還會使用起司、明太子等不同調味料,或是在餡裡加入玉米、烏賊肉等提升口感層次,已產生許多有趣的變化,下次前往日本旅行時不妨也多觀察看看又出現了哪些新奇口味的章魚燒喔!
想大啖日本精緻的「會席料理」(会席料理),直接下榻高級的溫泉旅館最快!在WAmazing網站上即可預約到上百間日本各地的溫泉飯店,訂房的同時就能連晚間的餐點一起加購,非常方便。
溫泉旅館所提供的餐點內容,大多都會使用所在地生產的時令蔬果,並著重於每一道料理的盛盤與口味平衡,讓旅客能一次體驗視覺與味覺上的豐盛饗宴。難得來到日本旅行,何不以一頓奢華的會席料理犒賞平日辛勞的自己呢?
美食總得有美酒相伴!在飲酒文化相當盛行的日本,也衍生出許多與酒相關聯的美食,以下便針對「日本酒」與日本傳統「下酒菜」進行簡單介紹。
日本酒的主原料為水、米和米麴,並有明確規定以日本國產米為原料,且在日本國內製造的酒,才能稱之為日本酒。
依據商品標示的「日本酒度」和「酸度」,可一定程度判斷該酒是「甘口」還是「辛口」,通常「甘口」的酒度會是負號且酸度偏低,整體口感偏圓潤甘醇;「辛口」則是酒度呈正號而酸度偏高,味道也較為濃烈。
至於「燒酒」(焼酎)和源自沖繩的「泡盛」,則是由米、蕎麥、栗子等不同原料發酵後蒸餾而成的酒;在祭典或傳統點心店會提供的「甘酒」,通常酒精濃度較低,因此在正式分類中是被歸為「一般飲料」而非酒類。
為了使日本酒喝起來更加美味,各式下酒菜也成為小酌時不可或缺的重要配角。例如明太子、「酒盜」(しゅとう)等醃漬過且鹽味偏重的發酵食品,就和米香濃厚的「純米酒」與「特別純米」很相搭;另外像超市就能入手的魷魚絲及小魚乾等乾燥海鮮類,以及和洋酒亦十分相配的堅果與果乾,也都是很值得一嚐的下酒小點喔!
日本豐富的甜點也是旅程中不可錯過的經典美食,無論是傳統的「和菓子」還是由外國傳入的「洋菓子」,都各有其魅力所在,歡迎各位螞蟻人們多加參考!
日本傳統「和菓子」和西點最大的差別,在於原料不太使用奶油或其他動物性油脂,所以少有像餅乾或蛋糕般製成後還會飄香好幾尺的甜食。
製作「和菓子」時常用到的原料包括砂糖、紅豆、寒天、水果以及各式穀粉,且根據成品含水量不同,還可再細分成「生菓子」、「半生菓子」 與「乾菓子」3種類型;水分愈多,「和菓子」的質感也愈綿軟,反之愈少則愈酥脆。
常見的「和菓子」包括在超商就能購得的軟Q「紅豆大福」、藉由溫泉蒸氣加熱膨脹的「溫泉饅頭」、製成塊狀且便於保存和攜帶的「羊羹」等,想進一步了解的話不妨參考下方延伸閱讀中更詳細的介紹唷。
受飲食西化的影響,西式甜點在現代日本也佔有廣大的市場,街上四處可見提供西點的咖啡廳或專門販售特定洋風甜點的店鋪,有些商品甚至還從日本紅到國外,成為日本美食的另類代名詞。
日本著名的美食激戰區包括關西的兵庫神戶一帶,不只甜點店的密集度居全國之冠,就連甜點的平均消費額也是日本第一,稱之為「甜點之城」( スイーツの街 )當之無愧。關東地區則推薦東京「自由之丘」(自由ヶ丘),一樣有許多話題甜點店藏身其中,絕對不會讓甜食控失望!
將傳統茶飲「抹茶」與各式甜品結合的抹茶甜點,近年來也蔚為風潮。走和風路線的話就可見如使用抹茶餡的「鯛魚燒」、加入粉狀茶而染成淺綠色的「抹茶羊羹」;走西點路線的話便有撒上抹茶粉的「抹茶提拉米蘇」、飄有抹茶清香的「抹茶戚風蛋糕」等,各種突破消費者想像力的新抹茶甜點正襲捲著日本的甜食市場!
來到日本旅遊難免要準備一些當地伴手禮回去分享給親朋好友,這時建議利用WAmazing的線上購物服務,像是做成小包裝適合同時分送多位朋友的「KitKat」系列、可與家人在家共享的「米果」和「仙貝」、贈送長輩也不會失禮的精緻餅乾與蛋糕,就等著大家來挖寶!
等店員送上桌的佳餚固然美味,不過如果是自己親手做的料理,想必又會成為很不一樣的美好回憶。想搜尋有趣的美食體驗,上WAmazing的體驗行程找就對了!不管是由達人領航巡遊美食激戰區,還是化身1日廚師洗手作羹湯,多樣化的行程都等著大家來預約!
行程地點就在東京熱鬧的「淺草」地區,店家「求樂」(ぐらく)提供遊客從麵粉開始製作鯛魚燒的體驗,過程中還會細心講解關於鯛魚燒的歷史和小知識,最棒的是有多達10種不同的鹹、甜餡料可自由挑選,現場吃不完還能裝在盒中帶回住宿旅館品嚐,服務非常周到。
希望能把日本料理精髓學回家的話,這項體驗對不虛此行!在設備齊全的烹飪教室裡,將有專業職人一步一步細心指導遊客製作日本傳統的主餐、副菜、湯品和甜點,共同完成一套標準的和風定食,並於現場直接享用今日的成果。
貼心的是,在活動結束時現場人員會將當日的食譜也一併發給遊客,如此一來就算回國後也能依照食譜內容,在自家重現道地的日本料理。
雖然說日本美食多到數不清,但畢竟訪日時間有限,自然希望每一餐都是吃到精華中的精華,並盡可能避開價位高、味道又一般般的地雷店家。以下整理了幾個實用的日本美食巡禮小技巧,跟著做就能把踩雷的機率降到最低囉!
除了上文所介紹大方向的「日本」美食,各地其實都還能再細分出代表當地的「鄉土料理」,為此在知名的「日本百選」系列中,也有明列所謂「農山漁村之鄉土料理百選」,網羅了北海道的「成吉思汗」烤肉、沖繩的「苦瓜炒蛋」(ゴーヤチャンプルー),就連大都會東京的「深川丼」和「文字燒」也都有上榜。
想深入了解日本各處的鄉土料理,推薦上由「農林水產省」所製作的「UCHI的鄉土料理」(うちの郷土料理)官網,可依照縣市、季節、50音等分類查詢鄉土料理,很適合在出發前搭配照片確認目的地有什麼必吃的傳統美食。
善用各大口碑網站也是避免踩雷很實用的方法,日本最大規模的餐飲口碑平台是「食べログ」(Tabelog),現在也已推出繁體中文版,且不光只是可參考其他顧客的評論或餐點照片,店家的營業時間與所採取的防疫措施等,也都能一次在平台上確認。
其他如Google商家資訊、Tripadvisor等用戶比較多的平台,也都有不少熱心網友分享用餐經驗,相信這些情報在實際規劃行程時絕對能大大派上用場!
部分遊客會對「米其林餐廳」抱持著高貴、難以訂位的刻板印象,實際上並非如此。《米其林指南》中有所謂「必比登推介」類別,上榜的都是中、低價位且高CP值的優秀餐廳,有興趣的人可分別從英文版或日文版的頁面下去搜尋。
使用手機操作網頁時只要開啟定位功能,便能自動偵測離使用者最近的米其林餐廳;而且每家都會標明餐點的價格區間,方便旅客依預算來決定要前往的店家。上述種種便利的機能,都大幅降低了在米其林認證餐廳用餐的難度。
這次一口氣介紹了多達數十種的日本美食,可發現日本真的是深不見底的美食大寶庫!若想針對單一地區或單一品項的料理深入了解,歡迎參考WAamazing的美食類文章,裡面提供完整且豐富的飲食資訊,絕對有助於大家安排訪日時的美食巡禮唷!
※日本法律禁止未滿20歲者飲酒。凡進入日本國內,外國旅客也在此規範內。
※關於本篇文章所記載之情報(價格與時間等),為發表當下的資訊,並且可能無預警變動,規劃行程時請於官方網站等再次進行確認。
淺草鯛魚燒體驗
・體驗製作日本人氣小吃「鯛魚燒」,由揉麵糰開始並選擇喜歡餡料,親手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滋味!
・提供紅豆粒、卡士達醬、起司等超過10種以上的餡料,烤製6份「鯛魚燒」後可即可當場享用。
與專業廚師一同製作傳統日本料理
・在專業導師協助下,一同製作傳統又簡單的日本家常料理,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
・體驗結束後可將食譜帶回家,在家也能重現精緻美味的料理。
標籤
地區標籤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幫我們按讚! 我們會和你分享wamazing的最新資訊!